微探头,大世界 超声内镜系列 ——微探头篇 曹佳 “内镜”和“超声”都是大家十分常见的检查方式。“内镜”检查是一种“直视”光学检查,是通过微型摄像头将消化道管腔内图像实时呈现给检查者;而“超声”检查,是一种“透视”的声学检查,主要通过人体组织不同的回声特点进而对组织特点进行判断。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是将内镜与超声完美结合的一项技术,被称为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超声内镜是融合了“内镜”和“超声”的优点,相当于让内镜医师在“直视”的基础上拥有了“透视”的能力。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消化道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行检查。在本系列中,笔者将带大家进入超声内镜的世界。 超声内镜发展历史 1957年,Wild和Reid首先将机械旋转探头超声应用于直肠,1980年DiMagno等人首次将胃镜与超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动物实验,同年,日本Aloka与Olympus公司共同研发了环扫式超声内镜,1989年Olympus公司研制了第一个高分辨率超声微探头,至此超声内镜开始兴起。 超声内镜发展历史 超声内镜种类 超声内镜主要分为大探头超声内镜和微探头(或小探头)超声内镜。 大探头超声内镜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头端对消化道及腔外脏器进行扫查。 本期主要介绍一下微探头超声内镜。 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循内镜活检孔道送人消化道,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病变的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清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及部分毗邻脏器,通过观察病变的起源层次、回声改变从而判断病变性质,结合病变的生长方式、大小等有效选择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大探头超声内镜 微探头超声内镜 微探头超声内镜的应用 mEUS目前的检查频率在12MHz~20MHz,频率高、检查精度高,mEUS最主要应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消化道管壁的病变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是对胆胰管内超声内镜检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我们重点讲一下对消化道管壁病变的应用。 我们的消化道管壁组织结构上是分层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外膜层(纤维膜或外膜)。每一层起源的病变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的治疗方案。 消化道管壁分层结构 mEUS主要应用于黏膜病变的浸润深度的判断及上皮下肿瘤的评估。黏膜病变也就是早癌的浸润深度的判断一直比较困难,需要对病灶的形态、色泽、延展度等进行综合判断,mEUS的检查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诊断,判断准确度在80%左右,从而更精准的把握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 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为黏膜内 mEUS另一大应用就在于上皮下病变的检查,消化道上皮下病变是指消化道非上皮来源的一类病变,可源于肌肉、血管、神经等间叶组织,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囊肿、异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血管瘤、神经鞘瘤等。在普通内镜下多表现类似,为被覆正常黏膜的向腔内隆起的病灶。普通内镜仅能观察病灶表面,活检也只能取得表层黏膜,很难获得有效的组织病理,无法明确其性质。通过mEUS对病灶进行切面扫查,可见清晰判断病变的起源、回声性质、生长方式、大小等,可以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判断,从而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ESD/STER/EFTR/外科手术/随访)。有时普通胃镜下表现类似的隆起改变实际上是腔外脏器或病变的外压,通过mEUS的检查可以进行鉴别,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高频微探头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病变诊断应用广泛,尤其在对消化道上皮下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并对后续诊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